音韵学简言
本文参考:
《汉语史稿(王力)》
《汉语语音史(王力)》
《汉语音韵学(王力)》
《聲韻學(竺家宁)》
《中国语与中国文(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
《陈澧切韵考辩误(周祖谟)》
《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
《中原音韵音系研究(李新魁)》
《中原音韵研究(赵荫堂)》
《中原音韵声类考(罗常培)》
《韵镜》
《广韵》
汉语发音要素
IPA
总所周知,古人的读音分为三个时期:
- 上古音
- 中古音
- 近古音
在这之前啊,有一个表要学
注:齿音 = 舌尖前音;龈音 = 舌尖中音;翘舌音 = 舌尖后音
元音
简单的来说,如果你会读表中的其中一个,其它的你可以推出来
闭、半闭、半开、开 = 嘴巴的开口度
前、央、后 = 舌头的位置
圆唇、展唇 = 嘴巴的形状
ə央元音,大家应该都会读,其它的也就可以推出来了
三元音 = a、i、u
五元音 = a、i、u、e、o
八元音 = a、i、u、e、o、ɛ、ɔ、ɑ
半元音 = 介于元音跟辅音之间
辅音
清音 = 声带不震动
浊音 = 声带震动
送气 = 气流强
不送气 = 气流弱
现代汉语发音已经不重视清浊了,英语和它正好对立
汉语拼音送气和不送气例:
p = /pʰ/(送气);b = /p/(不送气)
汉语音节结构
音节:声母和韵母相拼组成的语音单位,也可以只有韵母
主元音:开口度最大的
介音:在主元音前面的音
押韵的原理:主元音和韵尾
例如:
讲[jiang]、娘[niang]、霜[shuang]
- 讲:
- 辅音:j
- 介音:i
- 主元音:a
- 韵尾:ŋ = ng
- 讲、娘、霜的主元音和韵尾相同
V表示元音
C表示辅音
例:
个、喝、破——CV结构
额、啊、五——V结构
花、草、道——CVV结构
鱼、我、哇——VV结构【汉语拼音中的y=i是一个元音】
怪、叫、衰——CVVV结构
外、有、要——VVV结构
省、平、长——CVC结构
卬、鞥、嗯——VC结构【C一定是鼻音】
黄、霜、胖——CVVC结构
阳、阴、影——VVC
汉字的发音的开口度是从小到大再小
异化作用
形如:huai
- 辅音:h
- 介音:u
- 主元音:a
- 韵尾:i
它是从u开始i结束的,事实上,目前汉字正规发音中都遵循这个规律:展唇开始,圆唇结束|圆唇开始,展唇结束
特例:uau它是个感叹词,它并不是正规发音
例:
崖[ia]
它之前读作iai
之后变为:ia(上升)
或变为:ai(下降)
这两种念法正好分布在海峡两岸
复元音
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叫“复元音”。 复元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不同的。
上升复元音:开口度逐渐张大
下降复元音:开口度逐渐变小
阴/阳/入声韵
阴声韵:无鼻音收尾【更接近“阴”】
阳声韵:有鼻音收尾【更接近“阳”】
入声韵:声调为入声【短促】
声调
声调是音高的变化
只要是汉语都有声调,只是分声调的数目不一样
例:普通话四、闽南话七、广东话九、客家话六
-
汉藏语系大多都有声调(只有五种没声调,四种正在演化中),印欧语系、日本语、韩语没有声调
-
普通话:
-
第一声(阴平)(高平调):55调
-
第二声(阳平):35调
-
第三声(上声):214调
-
第四声(去声):51调
雅言四声:平,上,去,入
雅言前,没声调时用辅音韵尾。这种现象可以在西藏话里发现
声调来源与韵尾的语音,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的方言大多可统一叫侗台语(非汉藏语系的越南语也有声调(美洲的印第安人大部分有声调))
汉语方言最多的是粤语九个调
所有方言的声调都是由:平,上,去,入四声再分成阴阳两调,则变成八个基本调【清=阴、浊=阳】
不分清浊的都是浊
粤语+1成了:短入,长入
吴方言,湘方言都有浊音,因为它们最开始属于楚国话。【全中国的所有方言中,就它们有浊音】
古代方言分布:只分南北
连音变调
如:“首先”二字的第二字变成半上
表示:214+55(35、51)=21+55(35、51)
21=半上
如:“粉笔”第一字变为阳平
表示:214+214=35+214
如:“演讲稿”前两字变阳平
表示:214+214+214=35+35+214
发生变调现象最多的是上声
合音
两个音节并为一个音节
例:
之焉=旃
之乎=诸
不用=甭
这样=酱
那样=釀
扶摇=飙
胡同=巷
它们往往反应了它们的古音
例:
胡/hu/[中古音:ɣu];同/toŋ/[中古音:duŋ];巷/xiaŋ/[中古音:ɣɔŋ]
/ɣ/软腭擦音浊;/x/[汉语拼音:h]软腭擦音清;/d/龈爆发音浊
/ɔ/[半开]演变成/u/[闭]
/u/[闭]演变成/o/[半闭]{半开和闭之间}
/ɣ/清化成/x/
发音变迁
古音的推导
现代汉语各种方言、历代字典、历代韵书、历代文学作品、各种字形、外来语音译、外语中的汉语借词、假借字等等
基本术语
纽:声母
双声:两个同纽的字
叠韵:两个同韵的字
开口呼:介音不是/i/、/u/、/y/
齐齿呼:介音是/i/,或主要元音是/i/的韵母
合口呼:介音是/u/,或主要元音是/u/的韵母
撮口呼:介音或韵母是/y/
合口: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
开口:介音或主要元音不是/u/
细音:介音或主要元音是/i/
洪音:介音或主要元音不是/i/
开口洪音 -> 开口呼
开口细音 -> 齐齿呼
合口洪音 -> 合口呼
合口细音 -> 撮口呼
全清: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清音属于全清
浊音属于全浊
三十六字母
- | - | 全清 | 次清 | 全浊 | 次浊 | 清 | 浊 |
---|---|---|---|---|---|---|---|
唇 | 重唇 | 帮 | 滂 | 並 | 明 | - | - |
唇 | 轻唇 | 非 | 敷 | 奉 | 微 | - | - |
舌 | 舌头 | 端 | 透 | 定 | 泥 | - | - |
舌 | 舌上 | 知 | 彻 | 澄 | 娘 | - | - |
齿 | 齿头 | 精 | 清 | 从 | - | 心 | 邪 |
齿 | 正齿 | 照 | 穿 | 床 | - | 审 | 禅 |
牙 | - | 见 | 溪 | 群 | 疑 | - | - |
喉 | - | 影 | - | - | 喻 | 晓 | 匣 |
半舌 | - | - | - | - | 来 | - | - |
半齿 | - | - | - | - | 日 | - | - |
在推导三十六字母发音前,我们要知道以下:
语音的一些常见演变规则
失落、同化、异化、颚化、唇化、弱化、清化、浊化、换位、类化
失落:辅音或元音消失
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这种现象叫“同化”。一般来说,同化现象都是为了使发音顺口而产生的。同化现象可以发生在一个音节之内,也可以发生在两个音节之间。同化可分为“顺同化(例:nm,n同化m)”和“逆同化(例:nm,m同化n)”。大多数情况下,清辅音与浊辅音发生同化时,浊辅音变清辅音。
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连音变调现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颚化:因舌面抬高﹐接近硬腭
唇化:唇形变圆
弱化:发音变弱【例如:轻音】
清化【也算弱化】:浊音变清音
浊化:它并不是自然演化,而是通过词语连读时导致
换位:两个音素互换位置
类化:根据某一语言要素的典型而创造同一类型的语言要素【例:你、您】
注:事实上,所谓有边读边、谐音梗,都是类化的一种
反切注音
使用方法:
两字切后表一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
以现代汉语发音为例:
东[dong]【大[da]用[yong]切】
最开始一字读音,是两字反,后反字改为切字,故得名反切【东汉启用,六朝兴盛】
例:
多【得何反】后改为【得何切】
唇音
广韵之前无清唇音
舌音
魏晋前无舌上音
齿音
魏晋之前就分化出了正齿音、齿头音
洪音和细音
古时分平上去入四声
四声再各分四等
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等细、四等尤细
故然:一二等为洪音,三四等为细音
三十六字母推导发音简要
上言说过,现代汉语清浊不分,固然用现代汉语反推发音时需要加上清浊
我们先粗略的推导:
帮/pɑŋ/ -> /p/ [由于属全清,重唇,故拟此]
滂/pʰɑŋ/ -> /pʰ/ [由于属次清,重唇,故拟此]
並/pɪŋ/ -> /b/ [由于属次浊,重唇,故拟此]
明/mɪŋ/ -> /m/ [由于属全浊,重唇,故拟此]
非/feɪ/ -> /pf/ [由于轻唇音由重唇音而来,又属全清,故拟此]
敷/fu/ -> /pfʰ/ [由上得,为次清,故拟此]
奉/fɤŋ/ -> /bʰ/ [由于属清唇,全浊,故拟次]
微/weɪ/ -> /ɱ/ [由于属清唇,次浊,故拟次]
端/twan/ -> /t/ [由于属全清,舌头,故拟此]
透/tʰoʊ/ -> /tʰ/ [由于属次清,舌头,故拟此]
定/tɪŋ/ -> /d/ [由于属全浊,舌头,故拟此]
泥/ni/ -> /n/ [由于属次浊,舌头,故拟此]
知/ʈʂɚ/ -> /ʈ/ [由于属全清,舌上,故拟此]
彻/ʈʂʰɤ/ -> /ʈʰ/ [由于属次清,舌上,故拟此]
澄/ʈʂʰɤŋ/ -> /ɖ/ [由于属全浊,舌上,故拟此]
娘/njɑŋ/ -> /ɳ/ [由于属次浊,舌上,故拟此]
精/tɕɪŋ/ -> /ts/ [由于属全清,齿头,故拟此]
清/tɕʰɪŋ/ -> /tsʰ/ [由于属次清,齿头,故拟此]
从/tsʰʊŋ/ -> /dz/ [由于属全浊,齿头,故拟此]
心/ɕɪn/ -> /s/ [由于属全清,齿头,故拟此]
邪/ɕjɛ/ -> /z/ [由于属全浊,齿头,故拟此]
照/ʈʂɑʊ4/ -> /tɕ/ [由于属全清,正齿,故拟此]
穿/ʈʂʰwan/ -> /tɕʰ/ [由于属次清,正齿,故拟此]
床/ʈʂʰwɑŋ/ -> /dʑ/ [由于属全浊,正齿,故拟此]
审/ʂən/ -> /ɕ/ [由于属全清,正齿,故拟此]
禅/ʈʂʰan/ -> /ʑ/ [由于属全浊,正齿,故拟此]
见 /tɕjɛn51/ -> /k/ [gkh -> jqx]
溪 /ɕi55/ -> /kʰ/ [gkh -> jqx]
群 /tɕʰyn35/ -> /g/ [gkh -> jqx]
疑 /ni/ -> /ŋ/ [由于属次浊,牙音,故拟此]
来/laɪ/ -> /l/ [由于属次浊,半舌,故拟此]
日/ʐɚ/ -> /ɲ/ [由于属次浊,半齿,故拟此]
影/ɪŋ/ -> /ʔ/[由于属全清,喉音,故拟此]
喻/y/ -> /j/[/ʎ/ -> /j/]
晓/ɕjɑʊ/ -> /h/[/x/ -> /h/]
匣/ɕja/ -> /ɦ/[/ɣ/ -> /ɦ/]
各家拟音【并非三十六字母】
注:表用某些声母是重复的,原因是,每家拟音理论有赞同一些声母继续分化,有不赞同的,不赞同的,只好将分化前的拟音写上去,自然会出现重复——此表源来自韵典网后增改而得
声母 | 高本汉 | 李方桂 | 王力 | 周法高 | 陆志韦 | 董同龢 | 李荣 | 邵荣芬 | 郑张尚芳 | 潘悟云 | 蒲立本 | 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辩误】 | 竺家宁 |
---|---|---|---|---|---|---|---|---|---|---|---|---|---|
帮 | p | p | p | p | p | p | p | p | p | p | p | p|pj | p |
滂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 | pʰ|pʰj | pʰ |
并 | bʱ | b | b | b | b | bʱ | b | b | b | b | b | bʱ|bʱj | b |
明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m | m|mj | m |
端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透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tʰ |
定 | dʱ | d | d | d | d | dʱ | d | d | d | d | d | dʱ | d |
泥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n |
知 | ȶ | ʈ | ȶ | ʈ | ȶ | ȶ | ȶ | ȶ | ʈ | ʈ | ʈ | t̂ | ȶ |
彻 | ȶʰ | ʈʰ | ȶʰ | ʈʰ | ȶʰ | ȶʰ | ȶʰ | ȶʰ | ʈʰ | ʈʰ | ʈʰ | t̂ʰ | ȶʰ |
澄 | ȡʱ | ɖ | ȡ | ɖ | ȡ | ȡʱ | ȡ | ȡ | ɖ | ɖ | ɖ | d̃ | ȡ |
娘 | ń | ɳ | n | ɳ | n | n | n | n | ɳ | ɳ | ɳ | nj | ȵ |
精 | ts | ts | ts | ts | ts | ts | ts | ts | ts | ts | ts | ts|ts(i) | ts |
清 | tsʰ | tsʰ | tsʰ | tsʰ | tsʰ | tsʰ | tsʰ | tsʰ | tsʰ | tsʰ | tsʰ | tsʰ|tsʰ(i) | tsʰ |
从 | dzʱ | dz | dz | dz | dz | dzʱ | dz | dz | dz | dz | dz | dzʱ|dzʱ(i) | dz |
心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s(i) | s |
邪 | z | z | z | z | z | z | z | z | z | z | z | z(i) | z |
庄 | tʂ | tʂ | tʃ | tʂ | tʃ | tʃ | tʃ | tʃ | tʃ | tʂ | tʂ | ts̩ | tʃ |
初 | tʂʰ | tʂʰ | tʃʰ | tʂʰ | tʃʰ | tʃʰ | tʃʰ | tʃʰ | tʃʰ | tʂʰ | tʂʰ | ts̩ʰ | tʃʰ |
崇 | dʐʱ | dʐ | dʒ | dʐ | dʒ | dʒʱ | dʒ | dʒ | dʒ | dʐ | dʐ | dz̩ʱ | dʒ |
生 | ʂ | ʂ | ʃ | ʂ | ʃ | ʃ | ʃ | ʃ | ʃ | ʃ | ʂ | s̩ | ʃ |
俟 | dʐʰ | dʐ | ʒ | ʐ | dʑ | ʒ | ʒ | ʒ | ʒ | ʐ | ʐ | ź | ʒ |
章 | tɕ | tɕ | tɕ | tɕ | tɕ | tɕ | tɕ | tɕ | tɕ | tɕ | c | tś | tɕ |
昌 | tɕ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tɕʰ | cʰ | tśʰ | tɕʰ |
常 | ʑ | ʑ | ʑ | dʑ | ʑ | ʑ | ʑ | dʑ | dʑ | dʑ | dʑ | ź | ʑ |
书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ɕ | ś | ɕ |
船 | dʑʰ | dʑ | dʑ | ʑ | dʑ | dʑʰ | dʑ | ʑ | ʑ | ʑ | ʑ | dźʰ | dʑ |
见 | k | k | k | k | k | k | k | k | k | k | k | k|kj | k |
溪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 | kʰ|kʰj | kʰ |
群 | g | gʱ | ɡ | g | ɡ | gʱ | ɡ | ɡ | ɡ | ɡ | g | ɡʰj | ɡ |
疑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ŋ | ŋ|ŋj | ŋ |
晓 | x | x | x | x | x | x | x | x | h | h | h | x|xj | x |
匣 | ɣ | ɣ | ɣ | ɣ | ɣ | ɣ | ɣ | ɣ | ɦ | ɦ | ɦ | ɣ|ɣj | ɣ |
影 | ʔ | ʔ | ʔ | ʔ | ʔ | ʔ | ʔ | ʔ | ʔ | ʔ|ʔj | ʔ | ||
云 | j | ɣ | j | ɣ | ɣ | ɣ | ɣ | ɦ | ɦ | ɦ | 喻:j | ɣj | |
以 | ⚪ | j | j | j | j | j | j | 喻:j | ɸ | ||||
来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l|lj | l |
日 | ȵʑ | ȵʑ | ȵʑ | ȵʑ | ȵʑ | ȵ | ȵ | ȵʑ | ȵ | ȵ | ȵ | ńź | ȵʑ |
声调的推导
清音平声 -> 阴平
浊音平声 -> 阳平
清音上声 -> 上声
次浊上声 -> 上声
全浊上声 -> 去声
全浊入声 -> 阳平
次浊入声 -> 去声
清音入声 -> 平仄皆有可能
入声短而促
暂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