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二年(1943)七月二十日,陈济棠在重庆,发函回粤,发出倡议创建南路大学,详情如下:

  抗战以来,粤南各地,中等敎育,日形蓬勃,实有设立大学,以造就专门人材之需要,过去亦曾数经此间人士建议。驯至去年夏间,更有投机学棍敖某等,于阳江设立所谓粤南大学擅行招生,并曾来髙招考。及后林专员时清出巡两阳,査悉该校经费不足人才不济,设校条件,多有未备,事属投机渔利,无可滑疑。时转呈敎育部饬令停止筹备设校,即惟一般地方热心敎育人士,均渴望粤南能创办大学。

  昨此间耆纳江茂森,接中委陈伯南私人自渝来函,谓其致身革命,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兴学计划,绝无丝毫动摇,唯前以香港为重心,现则改高州为重心云云,并嘱转致乡间地方长官绅耆及敎育界邓鄂、林时清、张虞韶、陈道耕、黄宗铨、古德畬、林拔萃、谭惠泉、黄俊思、梁公亮、梁瑞符、梁仁院、李藻芬、江次松、李士秀、丁宗城、称尙、车鸣雷、王嘉、桂、熊光等,共同积极筹备,并谓“弟代表钦廉四县说一句话,如大学成立时,钦廉四县必担任一学院之经费”。

中委陈伯南倡办南路大学原函

  ……据查全国教育水准广东学生程度,比江南较为落后,最近比湖南江西,亦有逊色。抗战以来,贵州、广西亦能与广东并驾齐驱矣,至于南路增差尤甚。长此以往,如无挽救,则南路学子,欲升大学,恐至无门,文化前途何堪设想。以弟愚见,以为欲提高文化水准,必须设法使多数学生有进大学之机会,及升大学之程度。故现在南路之教育最要问题,根本要彻底整顿小学,一面充实提高现在中学质素,使学生多有进大学集会。对于末后一点,弟决心为之,且拟先从德教开始、树立楷模,续渐扩展。

  查高州各会社公产甚多,如地方人士,多方赞助,则成立大学,实有可能,且属必能。至于实行步骤,弟拟先由地方会社公产商拨相当租石,充实德明基金,如能达到三百至五百石之数,则可立即着手,筹备大学,并向外方设法捐筹,向南路各县商助。弟于教厅方面,尽力帮忙,促其实现。请兄切实与林专员、郑副军长、张县长及道耕先生等暨一般有远大眼光之士绅商酌。兄等均属地方人士,对于地方事业,尤以文化、公益有切身关系,且已义所难辞,尽心力以赴,逐步完成美满之医院(茂名医院) 。伯兄已允尽力扩展,将来当可为医科实习,战后弟拟领导社会在南路设立工厂,又可为工科实习,此二问题,既可解决,则其他各科,自属易毕。

  德明补助已与麟书厅长说及,现虽月只数百元,然可借此逐步扩展,须视校内同人努力程度如何耳。……弟对文化事业地方公益,乃保天性,无论环境如何,决无改变初志,且勇为之。请将弟意转达各同志各士绅,深盼热心赞助、努力进步,地方前途幸甚!党国实利赖之。

  弟陈济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