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国(明朝)

  政府: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衙门

  行政中心:交州府

  历史:大明永乐五年(1407年) 成立

  行政分区:交州府、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镇蛮府、谅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顺化府、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

  辖境:今越南北纬17度以北地区

  方言:明朝官话、越南语

  毗邻: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写成“交阯”、“交址”),简称交趾布政司,是明朝于永乐五年(1407年)攻灭越南胡朝之后在越南设置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推行与内地相同的管理方式,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统制范围大致为现在越南北纬十七度以北地区。黎利建立后黎朝后,于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废止。

成立背景

  中国于秦汉至五代十国时期,曾在越南地区设置交趾郡等官署,进行直接统治。其后越南于10世纪中叶起独立建国。

  14世纪后期,越南(又称安南国,当时国土约相当于现时中、北部地区)陈朝接受明朝册封,双方处于宗藩关系。明成祖时,陈朝被权臣黎季犛(即胡季犛)所篡,明廷乃起兵南下征讨,将之消灭(时在1407年)。据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当时明廷遍求陈氏子孙,欲立为国王,安南官吏耆老说已被胡季犛所“灭尽,无可继承陈后”,并向明廷提出“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其后,明成祖颁下《平安南诏》(见附后),声称为了回应安南官吏耆老的请求,便将当地改名“交址”,再次进行直接统治,依照内地的行政区划模式,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

辖境建置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辖交州府、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镇蛮府、谅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顺化府等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多个县。又置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等五个直隶布政司的州,分辖二十九县,在要地则设十一卫、三所,一市舶司。后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分别升为太原府、宣化府;九年末(1412年)置宁化直隶州;十三年(1415年)置升华府;降演州府为演州直隶州。

  ※下面图表内容,依据《明实录·太宗实录》卷六十八永乐五年六月癸未条制成。其后,各地的建置情况陆续有所改动。


明朝在交趾所设的各府、州、县
属州属县
交州府
*设医学僧纲司、泸江驲、丰盈库、永丰仓、税课司
*在泸江设递运司
东关(本府亲领)
慈廉(本府亲领)
*在兵神设河泊所
*在婆加设巡检司
威蛮州(原称国威州)山定(原称山明)
*设税课局
*在山定设河泊所
清威
*设税课局
*在清威设河泊所
应平(原称应天)
*设税课局
*在三议河设巡检司
大堂
*设税课局
*在江潭设河泊所
*在三江口、场津桥设巡检司
福安州(原称上福州)
*设税课局
保福(原称上福)
*在保福设马驲
芙蒥
清潭(原称龙潭)
三带州
*设税课局
扶隆
*在江口镇设巡检司
安郎
扶宁
*设税课局
*在园山镇设巡检司
安乐
立石
*在车朗镇设巡检司
元郎
慈廉州
*设税课局
*在上古设河泊所
丹山(原称丹阳)
*在喝江口设巡检司
石室
*设僧会司
利仁州
*设税课局
*在养顽设河泊所
清廉
*在泾蜍设巡检司
*在姜桥设马驲
平陆
*在宁江设巡检司
*在永安设马驲
古榜
*在泡桥、永江口设巡检司
古者
古礼
利仁
北江府
*设税课司
*在连接三带州的长江设河泊所
超类(本府亲领)
嘉林(本府亲领)
*设儒学
*在嘉林设马驲
嘉林州
*设税课局
安定
细江
*设税课局
善才
*设税课局
武宁州
*设税课局
仙游
武宁
*设税课局
*在市桥设马驲
*在市桥设递运司
东岸
*设税课局
慈山
安丰
北江州
*设税课局
新福
善誓(原称佛誓)
安越
谅江府
*设税课司


清远(本府亲领;原称龙眼)
*在设翁罗河泊所
古勇(本府亲领)
*设税课局
*在粉池设河泊所
凤山(本府亲领)
那岸(本府亲领)
陆那(本府亲领)
谅江州清安(原称安世)
*设税课局
安宁
古陇
保禄
*在下昌设税课局
*在芹站设马驲
*在芹站、鸡陵设递运司
南策州青林
*设税课局
*在平滩、江口设巡检司
至灵
*设税课局
*在古法渡设巡检司
平河
*设税课局
*在冻美设河泊所
*在多鱼海口、堆海口、安铺江口设巡检司
上洪州唐濠
*在金缕设税课局
唐安
*在司王设税课局
*在泾咍设河泊所
多锦
*在麻浪设税课局
*在阿牢江设巡检司
三江府
*设丰济仓


洮江州山围
*在陈舍设巡检司
麻溪
*在花原山设巡检司
清波
夏华
*在荡灰设巡检司
宣江州东栏
*在古雷江设巡检司
西栏
*在轩关设巡检司
虎岩
*在三岐江口设巡检司
沱江州陇拔(原称龙拔)
*在费舍设巡检司
古农
*在洒舍设巡检司
建平府(原称建兴府)
*设永盈库、常丰仓、税课司
懿安(本府亲领)
*在路沛江设巡检司
安本(本府亲领;原称天本)
平立(本府亲领;原称独立)
大湾(本府亲领)
*在大安海口设巡检司
望瀛(本府亲领)
长安州威远
安谟
*在安谟、海口设河泊所
*在神投海口设巡检司
安宁
*在山水江设巡检司
黎平(原称黎家)
*在生药、山江设巡检司
*在生药设马驲
新安府(原称新兴府)峡山(本府亲领)
*在峡山设税课局
太平(本府亲领)
*设税课局
*在嘹江、多阁、泾口设巡检司
多翼(本府亲领)
*设税课局
*在栗江设巡检司
河瑰(本府亲领)
*设税课局
*在支隆渡设巡检司
西关(本府亲领)
*设税课局
*在支来庄设巡检司
东潮州东潮
*在天廖江、屯山设巡检司
古费(原称费家)
*在扶带社海口设巡检司
安老
*在古齐场设河泊所
*在老海口、多混海口设巡检司
水棠
靖安州(原称安邦州)同安(原称安邦)
*在同安海口设巡检司
支封
*在阿蹑社设河泊所
*在多俚社海口设巡检司
安立
安和(原称安兴)
*在小白藤海口设巡检司
新安
大渎
万宁
云屯
*永乐六年,设云屯提举市舶司
下洪州长津
*设税课局
*在波了社设巡检司
四岐
*在四岐社、域个娄社、安定社设河泊所
*在域个娄队、油江队、祝水队设巡检司
同利
*设税课局
*在多弋设巡检司
清沔
建昌府俸田(本府亲领)
*在俸田设巡检司
建昌(本府亲领)
*在黄江口设巡检司
布(本府亲领)
真利(本府亲领)
*在海门设巡检司
快州仙吕
施化(原称天施)
东结
*在车栗口设河泊所
*在车栗口设巡检司
芙蓉
*在河鲁口、唐江桥设巡检司
永涸
奉化府(原称天长府)美禄(本府亲领)
*在宁水口设巡检司
胶水(本府亲领)
*在圆光设河泊所
*在添福海口、胶海口设巡检司
西真(本府亲领)
*在带江口设巡检司
顺为(本府亲领)
*在阿江口、会江口设巡检司
清化府古藤(本府亲领)
古弘(本府亲领)
东山(本府亲领)
古雷(本府亲领)
永宁(本府亲领)
安定(本府亲领)
梁江(本府亲领)
清化州俄乐
细江
安乐
磊江
爱州河中
统宁(原称统兵)
宋江
支俄
九真州古平(原称古战)
结悦
缘觉
农贡
镇蛮府(原称龙兴府)新化(本府亲领;原称御化)
廷河(本府亲领)
古兰(本府亲领)
神溪(本府亲领)
谅山府新安(本府亲领)
如敖(本府亲领)
丹巴(本府亲领)
丘温(本府亲领)
*设递运司
镇夷(本府亲领)
渊(本府亲领)
董(本府亲领)
七源州水浪
上文州杯兰
庆远
下文州
万崖州
广源州
上思朗州
下思朗州
新平府福康(本府亲领;原称上福)
衙仪(本府亲领)
知见(本府亲领)
政平州(原称布政州)政和(原称布政)
古邓(原称邓有)
从质
南灵州(原称明灵州)丹裔
左平(原称左布)
夜度
演州府演州千冬(本府亲领)
芙蓉(本府亲领)
芙蒥(本府亲领)
琼林(本府亲领)
乂安府衙仪(本府亲领)
丕禄(本府亲领)
古杜(本府亲领;原称杜家)
支罗(本府亲领)
直福(本府亲领)
土油(本府亲领)
偈江(本府亲领)
土黄(本府亲领)
南靖州(原称日南州)河黄
磐石
河华
奇罗
驩州石塘
东岸
路平(原称上路)
沙南
顺化府顺州巴阆
利调
安仁
化州利逢
士荣(原称世荣)
乍今
茶偈
思容
蒲苔
蒲浪
直隶布政司太原州富良
司农
武礼
洞喜
永通
宣化
弄石
大慈
安定
感化
太原
宣化州(原称宣光州)
*设税课局
*在长江设河泊所
当道
*在兰社设巡检司
文安
*在渭隆江口设巡检司
平原
*在北衢设巡检司
底江
*在锡山镇设巡检司
收物
*在石思乡设巡检司
大蛮
*在北果桥设巡检司
嘉兴州
四忙
归化州安立
文盘
文振
水屋
广威州麻笼
美良

废弃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自成立后,当地民众起事不断,明廷岁岁用兵。在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军总兵官柳升在当地遭到重大挫败,明廷乃允许撤兵。越人黎利建立后黎朝,改国号大越,于是安南复国。到宣德三年(1428年),正式废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钦州四峒叛附安南。嘉靖十九年(1540),安南归还钦州四峒侵地。

  大越国疆域和广东省廉州府:钦廉之江平半岛,为越南永安州的一部分。图中可见四峒和江平半岛仍归越属。清法战争后,1887年江平、黄竹、白龙尾划归广东省钦州直隶州防城县。

  越南得名“大越”

  大越(越南语:Đại Việt/大越),为1054年到1804年间越南所使用的正式国号(1400年至1428年间被胡朝和中国明朝统治期间除外)。自1054年李朝第三代皇帝李圣宗将国号由“大瞿越”改为“大越”以来,其后的陈朝、后黎朝等亦使用该国号(其中只有胡朝一度于1400年将国号改为“大虞”)。不过,中国、日本等国则普遍以安南、交趾等称呼该国,而大越君主亦接受中国的册封为“安南国王”。到19世纪初阮朝统一越南后,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一度主张将国号改为“南越”,但当时中国清朝政府认为历史上的南越国涵括了华南地区,字面含义与阮氏政权统治范围不符,经交涉最后决定将国号改为“越南”,而阮福映亦被清嘉庆帝正式册封为“越南国王”,虽在阮朝明命年间阮圣祖改国号“大南”但战后两越独立后皆以“越南”为国号。

平安南诏

  永乐五年农历六月癸未朔(西历1407年7月5日),明成祖朱棣出兵兼并安南(今越南)后,便颁下此一诏书,布告天下。

  朕祇奉皇图,恪尊成宪,弘敷至化,期四海之乐,永保太和,俾万物之咸遂,夙夜兢业,弗敢怠遑。仰惟皇考太祖高皇帝混一天下,怀柔远人,安南陈日煃慕义向风,率先职贡,遂封为安南王,世有其土。比者,贼臣黎季犛及子苍弑其国主,戕及阖家,毒痛生民,怨声载路,诡易姓名为胡一元,子为胡𡗨,隐蔽其实,诡称陈甥,诳言陈氏绝嗣,请求袭封,朕念国人无统,听允所云。幸成奸谋,肆无忌惮,自谓圣优三皇,德高五帝,以文武为不足法,周孔为不足师,僭国号曰大虞,纪年元圣,自称两宫皇帝,冒用朝廷礼仪,招纳逋逃,阳奉正朔;觊觎南诏,窥伺广西,据思明府之数州,侵宁远州之七寨,虏其子女,殴其人民,欺占城孱弱,夺其土疆,逼与章服,要其贡赋;累使晓谕,怙恶弗悛;安南王孙奔窜来诉,称贼谬陈诚款,请迎君之,乃伏兵要杀于途,拒辱朝使;朕遣人赐占城礼物,又劫使臣而夺之。蠢兹凶竖,积恶如山,四海之所不容,神人之所愤怒。兴言至此,衋然伤怀,实不得已,是用兴师,期伐罪以吊民,将兴灭而继绝,爰命总兵官征夷将军新城侯张辅等率师八十万讨之,飞度富良,深入逆境,桓桓虎旅,威名雷霆,业业凶徒,势如拉朽,七百万之众须臾而尽,二千里之国次第皆平,生擒逆贼黎季犛及子黎苍、黎澄与其家属,并伪将相官僚徐季貔、胡杜等,抚纳降附,绥辑良善,遍求陈氏子孙立之,其国之官吏、耆老人等咸称为黎贼杀戮已尽,无可继承,又称:“安南本古交州,为中国郡县,论污夷习,及兹有年,今幸泛扫欃枪,磢铲芜秽,原复古郡县,与民更新。”朕俯徇舆情,人其所请,置交址都指挥使司、交址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交址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及军民衙门,设官分理,廓清海徼之妖氛,变革遐邦之旧俗,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安南王陈氏为黎贼所弑,死于非命,宜与赠谥,慰其幽冥;其子孙宗族有为黎贼所害者,宜赠以官,有司皆具名来闻。陈氏子孙既为黎贼尽戮,宗祀废绝,有司宜与建祠,其坟墓芜废,宜与修治,祠坟各给民三十户供祭扫。安南官吏军民人等为黎贼驱迫死亡者众,暴露可悯,有司即为埋瘗。安南郡县官吏皆陈氏旧人,为黎贼威胁,本非得已,诏书到日,凡在职役者悉仍其旧。然民久染夷俗,宜设官兼治,教以中国礼法。黎贼数年以来,为政若猛,毒虐其民,今悉废除之,宣布朝廷政令,以安众庶。安南各处关隘,有结聚人民守把营寨及逃避海岛者,诏书到日,即便解散。其民罹黎贼困苦已久,有司宜善抚恤,使安生业,无致失所。其官吏军民有为黎贼所害,或黥刺徒配,或全家流徙不得其所,及一应被害之人,诏书到日,悉放回原籍复业,所在有司即便起发,毋得停留。其有囚系于狱者,即时放遣。安南境内凡有高年硕德,有司即加礼待。及鳏寡孤独之人无依倚者,为立养济院以存恤之。有怀才抱德可用之士,有司以礼敦遣至京,量才于本土叙用。安南与占城、百夷等处接界,宜各守疆境,毋致侵越,亦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违者依律治罪。於戏!威武再扬,岂予心之所欲;元恶既殛,实有众之同情。广施一视之仁,永乐太平之治,布告中外,咸使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