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和陈济棠:至今老一辈的广东人都非常怀念他
1980年7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了国民党统治时代的“南大王”、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1949年出任国民党政府海南行政长官、官拜陆军一级上将的陈济棠的第十个儿子——陈树柏。
“我是称呼你陈教授呢?还是陈博士?”邓小平一开口就满含亲切。
“请叫我的名字陈树柏好了。”
但邓小平坚持说,这不是客气,而是了解一下国际上的习惯,于是,陈树柏说:“在美国,如果一个人既是博士又是教授,称教授表示更敬重些,因为博士太多。”
邓小平笑道:“那我就称你陈教授吧!”
接着邓小平说了一段令陈树柏颇感意外的话:
“令尊治粤八年,建树很多,至今老一辈的广东人都非常怀念他。”
陈树柏听了极为感动,他知道在此以前还没有哪个共产党人如此公开地称赞过他的父亲,惟有对“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大肆抨击。他谦逊地表示,那时候自己还小,不知道什么。
邓小平对陈济棠的称赞是言之有据的。1929年至1936年,陈济棠主持粤政,此间八年是广东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海珠桥、西村水泥厂、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等著名的建筑物就是在这八年里落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他当时同江西苏区的中央红军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友好交往史。
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开始了“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听从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略,北路顾祝同,西路何键,东路蒋鼎文,南路陈济棠,企图四面合围,置红军于死地。这时,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领导,六路分兵,全线出击,集中对集中,碉堡对碉堡,使红军在作战中伤亡慘重,根据地在日益缩小。在这种艰难的形势下,红军的战略性转移已经不可避兔。 为了能成功地冲破蒋介石的封锁线,一项经过精心运筹的计划付诸实施了。
1934年9、10月间,粤赣军区司令员何长工奉命抵达红都瑞金。周恩来告诉何长工说: “南天王”陈济棠电约我们,要举行秘密军事谈判,这很好,我们可以利用陈、蔣之间的矛盾。 朱德同志已给他复信。根据目前党的统战策略思想及政策,我们准备与陈谈判。我们商定, 派你和潘汉年为代表,到陈管区寻乌附近和陈派来的代表参谋长杨幼敏及他的两个师长黄质文、黄任寰举行密谈。”接着,周恩来向何长工详细交代了联络暗号等事宜。
何长工出发时,带了一封由朱德署名的介绍信。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互相借道等五项协议。谈判期间,周恩来用事先 商定的密语给何长工发电报说:“你喂的鸽子飞了。”从而把红军正式决定转移的消息告诉了他。
10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下达了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命令,陈济棠履行了秘密协议,没有堵截红军,使红军得以顺利通过陈济棠的防区。这是1933年11月红军同蔡廷锴十九路军谈判达成停战同盟协定之后,又一个停战协定的签订,对于当时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邓小平没有忘记陈济棠的这一功绩。
陈树柏离京前时,邓小平派人送去了亲笔书写的鲁迅诗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充分表达了邓小平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对台湾国民党中的有识之士及海外的所有同胞所寄予的殷切希望。
——《人民之子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08
转载-原文链接:邓小平和陈济棠:至今老一辈的广东人都非常怀念他
类属:钦廉文献资料库